王伟
自然保护地研究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与研究方向
保护地王伟专业号 | 2019-11-1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与研究方向

撰文

王伟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室副研究员

刘方正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张德顺 | 同济大学教授

△图1 星夜: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王伟 摄于梅里雪山)

从全球来看,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时候,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战略方向,更加关注世界遗产在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价值。从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来看,现有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因符合标准(x)、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而申报成功的共计有150处,占总数241处的6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申报成功的12处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有9处都是因满足标准(x)“包含有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自然栖息地,目的在于保护原有生物多样性和那些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显著世界级价值的濒危物种”的要求,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述统计数字截至2017年8月)

△图2 穿越黄山无人区(王伟、张玉波摄于黄山)

截至2018年7月,我国已建立有17项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13项世界自然遗产和4项混合遗产),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世界自然遗产中,以生物多样性突出价值作为标准之一而入选的有8处,分别为三江并流(图1)、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贵州梵净山、黄山(图2)、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表1)。从地理分布来看,8处生物多样性类别遗产地均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内。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都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作为标准之一而入选的,这也与世界的整体趋势相一致。

(备注: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图3)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同样,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也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作为标准而入选的。)

△图3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王伟摄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保护对象来看,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特别注重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复合价值。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3处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本身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融合;其他世界自然遗产如三江并流、可可西里等,也位于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1 中国生物多样性类别遗产地

从保护形式来看,除黄山和峨眉山以外,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贵州梵净山、武夷山6处生物多样性类别遗产地内,均建设有一个或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2)。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一些遗产地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也被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表2 中国生物多样性类别遗产地保护管理现状

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普遍面临着一些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消减、栖息地破碎、生态功能退化、自然景观破损等问题,为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评估报告提出,“迫切需要针对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保护管理技术”(图4)

△图4 IUCN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状况评估报告

为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实施了“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针对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从指标体系构建、数据处理与模型实现、有效性评价、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以期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地从单纯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图5 晨月: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梅里雪山(王伟 摄)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